身边的榜样丨王平:业精于勤 艺成于专

作者:张驰 李巍男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6-27 投稿时间: 点击量:3215

人物简介:王平,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方向带头人,外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英国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会员(IATEFL),中国汉学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首批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资质)。

“回望我来江科大这几年的工作状态,我愿以‘专注、行动和效果’这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自王平老师入职以来,他一直以过硬的科研成绩,“坐得住、静得下心”的科研态度引领并感染着团队里的同事和学生,以干事创业的精神在教学、科研与育人之路上稳健前行,收获满满。

孜孜不倦走好科研路

王平于2019年8月份作为学科带头人被学校引进,虽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但仍然保持着高度自律的治学态度。他一周7天“两点一线”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几乎每天清晨乘坐6:40的校车,7:10到文理大楼进入工作状态。“坚持阅读最新的文献会让你保持和这个世界的密切链接,而科研行动的数据和工具可以从文献中发掘”,王平在科研方面聚焦translanguaging进行阅读和研究,每当订阅的期刊在邮箱提示有新文章,他都会第一时间获取,再打印下来和课题组的老师同学们一起研读。一学期下来,他的办公桌就被一叠叠摞起来的文献包围了,所有打印稿堆起来有1米多高,像一座小山一样。

国内translanguaging研究领域,王平算是“先行者”之一。2019-2021年间,知网C刊仅收录了7篇translanguaging研究方向的论文,其中就有3篇来自王平老师的团队。从1996年translanguaging的概念被提出,它粉碎了学界之前对语言的理解,2015年开始,欧美渐渐有较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个理念,直到今天,translanguaging仍然是比较前沿的课题方向。王平早早抓住了这一新的视角并积极探索研究,他还热衷和境内外的专家、同行、研究中心成员保持学术交流,一年来参加各级各类学术会议68场次,组织小规模学术研讨53次。

仅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王平一共发表论文6篇,其中,SSCI/A&HCI检索论文5篇,CSSCI检索论文1篇。关于发论文,王平有自己的小诀窍。“首先选题是最关键的一环,阅读最前沿的文献,从中选择合适的题目可以事半功倍。”研究方法也很重要,关于如何做研究,他认为,不能过分拘泥于过去那种语言学界定量和定性研究二分法的研究范式,而是要大胆创新,比如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范式替代固有的单一量化或质化的经典的研究方法等。另外,行动力也是完成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研究好比要建房子,光想不行动是不行的,必须行动起来,房子才能凭地而起,横空出世。”

甘于奉献 赠人予玫瑰

王平老师刚来学校任职时,外国语学院每年只能发表一两篇SSCI论文,而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外国语学院老师们发表的SSCI论文达到了二十多篇。“自己发表一篇文章、中一个课题,我会很开心;帮助别人发文章、中课题,我觉得更开心。帮助他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王平常常想着能为学院师生做一些事情,特别是在科研方面,他非常乐意和青年老师们一起进步,不吝于分享自己在申报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方面的经验与秘诀。王平还会手把手地带领他们一起分析研讨,参与到教师们论文写作和发表全过程中去。王平认为,“当青年教师们开始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开心之余,他们也会逐渐树立起科研自信,这是促使青年教师潜心科研的内驱动力。”

青年教师秦永丽2021年成功申请到了江苏省社科基金,谈到申请过程,秦老师忍不住再次感谢王平给予的帮助。“特别是在选题的时候,我刚开始就想着选一些纯热点的课题,但是王老师建议我不要抛开多年的积淀。”在与王平老师多次交流的启发下,她最终选择用自己前期的研究积累,再结合前沿学术热点确定选题。“王平老师严谨的态度,对青年老师的关心和关爱,时常让我们觉得如果自己停滞不前,就愧对他的付出和帮助”。秦永丽回忆起5月初因为一些事情耽误了搜集文献资料,随后就收到了王老师的“慰问”:“你这篇文章进行到哪一步了?”她说,“在整个过程当中,王老师会一直牵着你往前走,而当你走得有点懈怠的时候,王老师会再push你一下。”在王平的推动和鼓励下,秦永丽也渐渐能够在一些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

去年,王平老师指导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孙昕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上发表了题为Twentyyears’ development of translanguaging: A bibliometric analysis的研究论文,这是开云网页版(中国)官方在线登录本科生首次在SSCI和A&HCI双检索的国际顶级多语研究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篇论文后来对孙昕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录取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从论文初具雏形到正式发表于期刊,王平老师前前后后带着她一共修改了7次。“我很崇拜王老师静得下心、吃得了苦的科研精神,在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能在王老师旁边一坐就是半天。”想起跟随王平老师做科研的那段经历,孙昕满是感激。为了清晰地追踪超语研究的轨迹,她终日埋首于浩如烟海的数据库中,将王老师传递给她的吃苦精神贯穿于学术研究过程。

王平带的研二学生张云云今年初发表了一篇SSCI论文,这是外国语学院迄今为止研究生发表的唯一一篇SSCI检索的论文。她认为能获得这样的成果主要归功于老师的帮助和引导。王老师从选题开始,带着她一起阅读最新的文献,尊重她的研究兴趣、锁定研究主题,小到文章的语法结构,大到框架的构思,王老师会带着她反复修改,从投稿期刊的选择到和编辑的交流,王老师都会全程指导。

“做研究还需要对境脉(context)有深入的理解。没有境脉知识的科学研究,其结论是不可靠的。所以,一定要做个有心人。”王平会紧密关注国际顶级期刊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在群里分享给学生。他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在线讲座,要求学生每周都要听讲座,通过一年的积累,学生们能参与到50场左右的讲座。王平还会安排时间对讲座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消化,帮助学生多维度建构相关研究的境脉知识。

于无声处润桃李

谈起王平老师,他的学生曹祎宁印象深刻,“王老师一周七天,几乎每天都在办公室”。除了五天工作日,每周六上午,王老师会召开本科生组会,周日则是雷打不动的研究生组会。走进王平的办公室,一张长条形的简易会议桌上放着水果、饼干、茶叶和台历。组会休息时间,同学们会一起吃点零食、水果补充能量,气氛轻松愉悦。心细的王平老师还会定期采购食品补充进会议桌后面的小冰箱。研一学生景王丹说,“王老师很尊重学生,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作为老师,王平把帮学生解决求学中遇到的困难当成自己的份内事。孙昕今年报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本来招生计划只有5个名额,孙昕初试偏偏排名第6名,因为去年已经经历过考研失败,所以她特别着急。王老师给孙昕出主意,建议她抓紧时间联系上外语言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把她考试的分数、发表的论文都通过邮件发给对方。后来,孙昕也得以顺利进入面试并被上外拟录取。

生活中,王平也一直默默关爱着他的学生。他时常鼓励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如果有困难,无论是生活上、情绪上还是科研上的问题,都可以告诉他。王老师将带好学生的科研、关爱好学生的身心健康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了解到一名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后,王平马上把情况反映给学院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积极为他争取到了经济资助。

王平认为,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学生来你的办公室,是会观察老师的言行的,如果老师坐得下来,安安静静地在阅读,对比他自己却在不时玩手机,动不动跑出去,学生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然后慢慢地会向老师效仿,静下心来阅读。”几年来,王平一直身体力行。“我总觉得有时候我就像一个父亲一样看着学生们,他们不学习的时候我挺着急的,当他们真正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去帮助他们,是很开心的”,王平微笑着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