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由南京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前沿理论问题研究”课题组举办的“表演性理论与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于南大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围绕表演性理论和批评方法,从文学、翻译学、艺术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开云网页版(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外国语学院曾景婷教授作为校外专家应邀参会,两百多位师生在线上会议室聆听并参与讨论。
会议伊始,首席专家、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教授发表致辞,并对表演性理论的跨学科多维阐释进行了介绍。研讨会分上午、下午两场,上午会议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何宁教授主持,下午会议由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戴从容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成伯清教授以《虚实之间——表演何以具有转化力》为题,南京大学戴从容教授以《“表演性理论”的意义》为题,上海交通大学都岚岚教授以《文艺的干预力量》为题进行发言。南京师范大学许诗焱教授、苏州大学钱激扬教授、南京大学石可研究员、山东大学陈琳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邹理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李言实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文学理论的表演性转向、文学的行动力和干预力、民俗学研究的表演性、图像学研究中的跨媒介表演性、戏剧的表演性等前沿问题进行发言并展开热烈讨论。
我院曾景婷教授以《翻译研究的事件性转向》为题做了下午的首场发言。她认为,翻译从来不是真空中产生,涉及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方方面面。翻译研究要跳出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囹圄,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和创新中国特色翻译学科与学术话语体系。“表演性”是一个跨学科概念,强调文学与艺术的干预性和行动的力量,对翻译本身的生成性、建构性和施为性具有很好的理论阐释力,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批评新范式。从世界文学的翻译传播角度来看,翻译传播呈现出一种表演性特征,当把翻译行为和译本本身作为事件时,呈现出译者行为和读者接受的双重生产过程和行动力,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重要影响。从事件角度认识翻译的本质,能够彰显翻译不同于创作的独特性,并对译者行为、知识生产和文本阅读等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地价值重估,通过翻译批评与实践助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外国语学院通过开展各类形式的学术交流,不断加强与学界专家的密切联系,着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升学院的学术水平,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力,锚准学院科研对接国家需求、融入学术主流,有效促进学科专业的高质量发展。